2025年2月20日,證券正式宣布,董事長王常青因到齡退休辭去所有職務,由原行長劉成接任。這場人事更迭不僅標誌著一代券業老將的謝幕,更折射出頭部券商在行業變局中的轉型陣痛。 ⠀
王常青時代的“功與過”
王常青自2005年中信建投籌建時加入,2011年起執掌帥印近14年,是券商行業名副其實的“常青樹”。
2005年,與建銀投資重組華夏證券,成立中信建投。王常青作為中信證券投行部核心成員加入,與張佑君搭班子開啟創業曆程。2011年接任董事長後,他主導完成兩大關鍵戰役:一是完成H股+A股上市:2016年H股上市募資71億港元,2018年A股上市募資21.68億元,資本實力躍居行業前列。二是再融資補血:2020年完成128億元定增,為投行、財富管理等業務擴張提供彈藥。
王常青任期內,中信建投營業收入從2011年的40億元增至2023年的232.43億元,行業排名從第十升至第六;中信建投總資產從不足500億元增至超5500億元,行業排名躍升至第7位。
作為投行出身的管理者,王常青將中信建投打造成了“IPO工廠”,是投行“黃金十年”的締造者之一。
2018年,中信建投以29.10億元投行業務收入登頂行業第一,2020年以57.46億元再奪桂冠。明星項目包括:主導、等硬科技企業IPO,科創板開市首年承銷規模占比超15%。
到2023年,中信建投IPO承銷家數、並購重組規模等指標長期穩居前三,債券承銷規模連續五年突破萬億。
然而,輝煌背後暗藏隱憂。2021年起,中信建投營收和淨利潤連續下滑,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143.15億元(同比-22.13%),淨利潤42.97億元(同比-24.49%),投行業務收入同比下跌62%,跌出行業前三。更嚴峻的是,投行業務風險集中爆發,2024年因紫晶存儲欺詐發行案被罰22張罰單,該案導致中信建投先行賠償10.86億元;實習生泄密IPO材料事件引發聲譽危機,監管部門多次指出其保薦項目盡職調查不充分、內核程序缺失等問題。此外,公司內控漏洞頻發,衍生品業務違規對衝、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缺失等問題頻發,北京證監局多次責令整改。
“老將”王常青卸任之際,中信建投投行業務已陷入泥潭:一是業績大幅下滑與市場地位喪失,2024年前三季度投行業務收入僅14.97億元,跌出行業前三。二是IPO項目撤否率高企。三是業務質量評價結果與頭部投行地位不匹配,2022-2024年,中信建投投行業務質量連續三年被證券業協會評為B類(低於中信證券的A類),反映項目風控與執行標準不足,也是“三中”三家頂級投行中唯一一家連續三年被評為B類的投行。
劉成新政:從“風險防控”到“生態重塑”
新任董事長劉成(1967年生)的履曆顯示其具備“金融+政府”複合背景:曾任國家發改委、國務院辦公廳要職,2018年任中信銀行行長期間推動不良貸款率下降、撥備覆蓋率提升至216%。
其上任後或從三方麵破局:
一是強化合規體係:借鑒中信銀行經驗,重構投行業務內控流程,重點加強盡職調查、內核審批等環節的標準化管理,降低監管處罰風險。
二是優化業務結構:推動“投行+投資+研究”一體化聯動,聚焦科創企業、央國企並購重組等政策支持領域,平衡傳統業務與創新業務比重。
三是數字化轉型:依托中信集團金融科技資源,提升項目篩選、客戶服務等環節的智能化水平,應對年輕一代投資者的需求變化。
值得注意的是,劉成與總經理金劍華(原中信證券投行老將)的“銀證組合”被市場視為資源整合信號。金劍華近期公開提出“耐心資本”理念,或推動中信建投在長期資本服務領域建立差異化優勢。
劉成的改革成效,不僅關乎中信建投能否重振投行雄風,更可能為行業提供“大象轉身”的參考範式。在資本市場改革深化與外資投行入局的背景下,中國券商的競爭已從單一業務比拚升級為綜合服務能力的較量。
寫在最後:
王常青的二十年,既創造了從行業第十到頭部券商的逆襲傳奇,也留下了“成也投行,困也投行”的轉型課題。他的功過啟示在於:在中國資本市場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的進程中,券商核心競爭力已從牌照紅利轉向綜合服務能力。對於繼任者而言,如何在守住風險底線的前提下重建投行榮光,將是對“一流投行”願景的真正考驗。
注:本文創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公開報道及市場數據撰寫成文。
© 1996 - 2019 聲嘶力竭網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
地址:东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