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 眾川赴海網
字:伯達⠠
生卒:171 ― 217(47歲)
終屬:魏
籍貫:司州河內溫縣(今河南溫縣)
官至:兗州刺史⠠
父親:司馬防
子: 司馬遺⠂
兄弟:司馬懿⠠司馬孚⠠司馬旭⠠司馬恂⠠司馬進⠠司馬通⠠司馬敏
司馬朗年少時就表現得很有見識,漢末動亂之際,受父命帶領家屬逃離董卓,又遷往黎陽,成功躲避戰亂。曹操任司空後,司馬朗被辟為司空屬官,又曆任成皋令、堂陽長、元城令、丞相主簿、兗州刺史等職,所在皆有政績,深受百姓愛戴。後司馬朗與夏侯��、臧霸等征討吳國,到達居巢。軍隊中流行瘟疫,司馬朗親自去視察,派送醫藥,因此染病,去世,年僅四十七歲。
司馬朗,京兆尹司馬防之子,司馬懿之兄。
179年,司馬朗九歲的時候,有人直呼他的父親的字,他說:“輕慢別人父親的人,也不會尊敬自己的父親。”於是那人向他道歉。
182年,司馬朗經過考試成為童子郎,監考的人看他身材高達健壯,懷疑他虛報了年齡,就審問他。司馬朗說:“我的內外親戚,每代都長得高大健壯,我雖稚弱,卻沒有羨慕高官的風氣,折損自己的年齡以求早成,這不是我的誌向。”監考的人聽罷認為他與眾不同。
190年,關東兵起,共討董卓。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在野王,靠近山中險要地勢,想遷往溫縣。司馬朗勸阻,稱敵人未到而先遷徙,會動搖民心導致動亂。李邵不聽,山邊的百姓果然動亂,有的向內遷徙,有的成為盜賊進行搶劫。
當時,董卓將漢獻帝遷往長安,自己仍在洛陽。司馬朗的父親司馬防為治書禦史,跟隨西遷,因為四方都很混亂,就讓司馬朗帶著家屬返回老家。有人告發說司馬朗想逃竄,於是他被捉住帶到董卓麵前。董卓對他說:“你與我死去的兒子同年,為何要背叛我?”司馬朗稱如今四處交戰,天下動蕩,百姓不能安居樂業,四處流竄,雖嚴罰不能禁止,勸董卓考慮一下這些事情,會成為伊尹、周公一樣的人物。董卓表示理解,沒有懲罰他。司馬朗知道董卓一定會滅亡,唯恐會被留下,於是用財物賄賂董卓身邊的人,請求離開,回到了故鄉。到家後,他對鄉親們說溫縣會遭戰亂,宜遷往黎陽。鄉親戀守舊土,都不肯離開,僅同縣趙谘帶領家屬和司馬朗一起遷走。幾個月後,關東軍數十萬匯聚在滎陽、河內。諸將不團結,各自縱兵抄掠,百姓死亡過半,很久兵才散去。後來,曹操與呂布在濮陽交戰,司馬朗又將家屬送回老家,教導各位弟弟,不要因為世道衰敗而放棄了學業。
192年,司馬朗被曹操辟為司空屬官,又被任命為成皋令,因病離職,又複出任堂陽長。司馬朗治理寬大仁厚,不施行鞭杖這類的刑法,而百姓也不違背法令。早先,有些百姓被遷徙到京都附近,後來司馬朗的縣接受任務造船,遷徙出去的百姓擔心他不能完成任務,於是紛紛結伴相還來幫助他造船,其受百姓愛戴達到如此地步。後來,司馬朗升任元城令,又到中央任丞相主簿,他建議在各州郡設置部隊,又建議恢複“井田製”,這些建議雖未能施行,但後來實行州郡置兵都是出自司馬朗本意。司馬朗又升任兗州刺史,大力推行教化,被百姓稱頌。
司馬朗雖在軍旅,也經常粗衣惡食,為部下做出簡樸的表率。司馬朗還十分喜歡倫理方麵的典籍,同鄉李覿雖有盛名,司馬朗卻時常貶議他,後來李覿果然敗落,人們都佩服司馬朗的見識。鍾繇、王粲發表論述:“非聖人不能致太平。”司馬朗則認為:“伊尹、顏回都不是聖人,也能使數世相承,達到太平。”曹丕讚賞此論,命秘書抄錄其文。
217年,司馬朗與夏侯��、臧霸等征討吳國,到達居巢。軍隊中流行瘟疫,司馬朗親自去視察,派送醫藥,因此染病,去世,年僅四十七歲。司馬朗死前吩咐薄葬,州裏人都很思念他。魏明帝曹睿繼位後,封其子司馬遺為昌武亭侯。
司馬朗字伯達,河內溫人也。九歲,人有道其父字者,朗曰:“慢人親者,不敬其親者也。”客謝之。十二,試
經為童子郎,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,疑朗匿年,劾問。朗曰:“朗之內外,累世長大,朗雖稚弱,無仰高之風,損年以求早成,非誌所為也。”監試者異之。後關東兵起,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,近山險,欲徙居溫。朗謂邵曰:“唇齒之喻,豈唯虞、虢,溫與野王即是也;今年去彼而居此,是為避朝亡之期耳。且君,國人之望也,今寇未至而先徙,帶山之縣必駭,是搖動民之心而開奸宄之原也,切為郡內憂之。”邵不從。邊山之民果亂,內徙,或為寇抄。是時董卓遷天子都長安,卓因留洛陽。朗父防為治書禦史,當徙西,以四方雲擾,乃遣朗將家屬還本縣。或有告朗欲逃亡者,執以詣卓,卓謂朗曰:“卿與吾亡兒同歲,幾大相負!”朗因曰:“明公以高世之德,遭陽九之會,清除群穢,廣舉賢士,此誠虛心垂慮,將興至治也。威德以隆,功業以著,而兵難日起,州郡鼎沸,郊境之內,民不安業,捐棄居產,流亡藏竄,雖四關設禁,重加刑戮,猶不絕息,此朗之所以於邑也。願明公監觀往事,少加三思,即榮名並於日月,伊、周不足侔也。”卓曰:“吾亦悟之,卿言有意!”
朗知卓必亡,恐見留,即散財物以賂遺卓用事者,求歸鄉裏。到謂父老曰:“董卓悖逆,為天下所仇,此忠臣義士奮發之時也。郡與京都境壤相接,洛東有成皋,北界大河,天下興義兵者若未得進,其勢必停於此。此乃四分五裂戰爭之地,難以自安,不如及道路尚通,舉宗東黎陽。黎陽有營兵,趙威孫鄉裏舊婚,為監營謁者,統兵馬,足以為主。若後有變,徐複觀望未晚也。”父老戀舊,莫有從者,惟同縣趙谘,將家屬懼與朗往焉。後數月,關東諸州郡起兵,眾數十萬,皆集熒陽及河內。諸將不能相一,縱兵抄掠,民人死者且半。久之,關東兵散,太祖與呂布相持於濮陽,朗乃將家還溫。時歲大譏,人相食,朗收恤宗族,教訓諸弟,不為衰世解業。
年二十二,太祖辟為司空掾屬,除成皋令,以病去,複為堂陽長。其治務寬惠,不行鞭杖,而民不犯禁。先時,
民有徙充都內者,後縣調當作船,徙民恐其不辦,乃相率私還助之,其見愛如此,遷元城令,人為丞相主簿。朗以為天下土崩之勢,由秦滅五等之製,而郡國無�L狩習戰之備故也。今雖五等未可複行,可令州郡並置兵,外備四夷,內威不軌,於策為長。又以為宜複井田。往者以民各有累世之業,難中奪之,是以至今。今承大亂之後,民人分散,土業無主,皆為公田,宜及此時複之。議雖未施行,然州郡領兵,朗本意也。遷兗州刺史,政化大行,百姓稱之。雖在軍旅,常粗衣惡食,儉以率下。雅好人倫典籍,鄉人李覿等盛得名譽,朗常顯貶下之;後覿等敗,時人服焉。鍾繇、王粲著論雲:“非聖人不能致太平。”朗以為“伊、顏之徒雖非聖人,使得數世相承,太平可致,”建安二十二年,與夏侯��、臧霸等征吳。到居巢,軍士大疫,朗躬巡視,致醫藥。遇疾卒,時年四十七。遣命布衣幅巾,斂以時服,州人追思之。明帝即位,封朗子遺昌武亭侯,邑百戶。朗弟孚又以子望繼朗後。遺薨,望子洪嗣。司馬朗,京兆尹司馬防之子,司馬懿之兄,在曹操手下任主簿,《三國演義》第39回中提及。
孫盛:繇既失之,朗亦未為得也。昔“湯舉伊尹,而不仁者遠矣”。易稱“顏氏之子,其殆庶幾乎!有不善未嚐不知,知之未嚐複行”。由此而言,聖人之與大賢,行藏道一,舒卷斯同,禦世垂風,理無降異;升泰之美,豈俟積世哉?“善人為邦百年,亦可以勝殘去殺”。又曰“不踐跡,亦不入於室”。數世之論,其在斯乎!方之大賢,固有間矣。
陳壽:自漢季以來,刺史總統諸郡,賦政於外,非若曩時司察之而已。太祖創基,迄終魏業,此皆其流稱譽有名實者也。鹹精達事機,威恩兼著,故能肅齊萬裏,見述於後也。
《三國誌》
《三國演義》
《晉書》
參考鏈接:http://www.e3ol.com/ren2/html/2004-2/172/172_200425.htm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