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港股市場迎來強勢反彈,科技板塊仍是領漲主力。景順軍團成員、景順長城科創三年定開混合基金經理郭琳表示,港股科技本輪行情的背後,是AI技術突破、政策信心回暖與龍頭業績超預期的共振,後市或將呈現聚焦於有基本麵和產業趨勢的結構性行情。

AI技術突破+積極政策,帶來估值重估

郭琳表示,DeepSeek-R1模型的推出是重要催化劑。“低成本、開源的AI大模型降低了技術應用門檻,市場開始重估我國AI產業應用前景。”她分析稱,此輪圍繞AI+邏輯的行情中,醫療保健、軟件互聯網、科技半導體成為資金主要流向。Wind數據顯示,截至近日,恒生指數中科技成分股貢獻了本輪漲幅的大部分,凸顯資金對科技核心資產的集中配置。

同時政策層麵和企業財報數據,也為市場注入信心。郭琳提到,民營企業家座談會釋放了穩預期的積極信號,疊加阿裏巴巴等龍頭財報超預期,資本開支擴張進一步強化了市場的樂觀情緒。

在此輪行情中,樂觀者更多看到了在前述契機下,有望給市場帶來更大估值重估、資金重新配置、企業創新能力和資本開支意願的提升、甚至整體宏觀敘事轉變的可能。

結構分化明顯,資金向硬科技龍頭集中

從市場表現來看,本輪港股上漲呈現明顯分化。Wind數據顯示,截至日前,在547隻港股通標的中,僅約20%的個股跑贏指數,科技消費與AI醫療領漲,傳統板塊落後。在恒生指數83隻成分股中,跑贏指數的15隻成分股風險溢價基本貢獻了同期漲幅的八成,風險溢價也創去年10月初以來新低;其餘68支成分股僅上漲5.8%。

郭琳指出,相對A股來說,港股整體盤子較小,且在分布上集中在龍頭,因而少部分個股和資金對指數拉動效果強;從指數構建來看,恒生指數個股權重上限為8%,使得中小型科技公司的上漲對指數拉動作用更強。行業結構上,港股的軟件股和互聯網龍頭更多,也是本輪上漲的主力。

資金流向也進一步印證這一趨勢。Wind數據顯示,截至2024年四季末,公募基金的港股持倉占其股票投資市場比例升至30.5%,創2019年以來新高,其中技術硬件與設備、半導體等板塊已處於曆史高位;個股層麵,小米集團、等硬科技企業最受青睞。

估值優勢仍在,關注AI產業盈利兌現的可見性

對於短期波動,郭琳指出,當前恒指在24000點左右對應的風險溢價,已接近恒生科技在2021年初的曆史高點水平,疊加外圍政策擾動,短期市場可能迎來波動。“資金短期或向業績確定性更高的算力硬件、AI應用龍頭集中,需警惕情緒透支後的獲利回吐。”

展望港股後續走勢,郭琳指出,從產業結構景氣度和估值對比來看,本輪反彈修複後,相較於A股,港股仍有一定優勢,短期AH價差仍有收窄空間;中期維度來看,需觀察港股在估值、優勢產業上的景氣度變化,預計還是以結構性行情為主。對於長線資金來說,需要聚焦AI產業盈利兌現的可見性、整體宏觀經濟和總量政策的情況。

具體配置上,重點關注有產業趨勢加持的科技為主線和紅利資產,包括AI算力與AI應用在內的科技,如雲服務器、國產算力廠商、AIDC、AI應用軟件、智能駕駛、人形及消費電子等;有分紅+回購,尤其是淨現金占比較高的增長性公司;滿足當前人口和消費習慣的新式消費龍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