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@中國經營報微博
人工智能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力量。今年以來,以宇樹科技、深度求索(DeepSeek)為代表的“杭州六小龍”火爆出圈。隨著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物聯網等技術的突破,全球產業鏈也在加速重構。
3月5日,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,要加快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和推進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。兩會期間,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話題也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議題。
全國政協第十四屆經濟委員會委員、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曲永義在接受《中國經營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DeepSeek的崛起並非政府規劃產物,而是依托市場驅動的創新生態。“麵對這些新生態,政府應從直接幹預轉向搭建平台(如開源社區、算力共享),以減少行政對技術路線的幹預。”
DeepSeek顛覆式創新
從DeepSeek開源大模型的火熱“出圈”,到宇樹科技機器人表演扭秧歌高難度動作,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跑出的“加速度”引發全球關注。
曲永義說,DeepSeek在硬件受限的背景下,通過算法優化、數據存儲和處理方法創新、架構創新等非對稱創新路徑,探索人才超級賦能和創新開源開放機製,成為人工智能時代我國在前沿領域原始創新的卓越典範。
“更重要的是,DeepSeek的崛起並非政府規劃產物,而是依托市場驅動的創新生態。DeepSeek選擇另辟蹊徑,探索非對稱創新路徑,實現了‘窮辦法’中的顛覆式創新。”曲永義說。
對於政府應該如何發揮職能作用,曲永義認為,當部分項目和技術路線形成初步概念和應用方案,進入應用場景驗證和工程化、產品化改進階段時,政府可通過創造首批試驗性市場、提供應用測試場景等多種方式調動資源,牽引啟動此類新興技術的工程化、產品化。
此外,在金融支持革新方麵,政府可以擴大風險投資規模,建立容忍失敗的科創基金,拓展風險資本退出渠道,解決中小科創企業“平均壽命2.5年”的生存困境。
與此同時,曲永義也認可政府在參與全球技術合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。“政府通過開源社區(如Github)、國際頂會等平台,輸出中國技術標準的同時,可以吸收國際前沿成果,這對營造良好的政企環境打下了基礎。”
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,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、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公開表示,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,就是要抓住這次人工智能技術突破的機遇,使我國的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、市場規模優勢充分結合,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廣泛應用,努力推動人工智能真正能夠賦能千行百業、走進千家萬戶。
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(2024)》顯示,當前我國初步構建了較為全麵的人工智能產業體係,相關企業超過4500家,核心產業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,產業鏈覆蓋芯片、算法、數據、平台、應用等上下遊關鍵環節。
構建非對稱創新優勢
近年來,隨著新動能和新引擎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,人工智能作為前沿技術之一,也在深度重塑企業業務流程,優化產品與服務,開拓新的市場空間。
曲永義認為,人工智能在新能源、生物醫藥、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,能夠為經濟增長注入活力。
但在人工智能發展中,我國一些核心技術和關鍵領域仍然存在短板,也麵臨著“卡脖子”的問題。
曲永義舉例說,目前我國高端芯片、嵌入式CPU、存儲器、基礎算法等300多項關鍵核心技術上仍然受製於人。同時,高質量研發、融資環境等方麵也不盡如人意,雲計算產業規模與美國也有較大的差距。
有關數據顯示,全球雲計算市場中,亞馬遜、微軟、穀歌3家美國公司在2023年占據了63%的市場份額,而我國的阿裏雲、騰訊雲、華為僅各占9%、3%和2%。
在此背景下,《2024—2025年中國人工智能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》測算,中國AI市場規模在2024年達到7470億元,預計2025年這一數字將突破1萬億元,占全球的比重為20.9%,AI在互聯網、電信、政務、金融等領域的滲透率均已超過60%,行業滲透率顯著提升。
“未來我國如果要進一步夯實原始創新底層技術能力,需要構建非對稱創新優勢。”曲永義說。
為此,他建議,一是重點夯實原始創新底層能力,強化基礎研究經費投入,重點支持數學、物理等底層學科。在資源受限領域(如芯片),探索算法優化、跨學科融合等替代路徑,以“巧創新”彌補硬件短板。
二是實施“長板倍增計劃”。聚焦算法優化、數據工程等中國已有優勢領域,建立跨學科攻關“揭榜掛帥”機製,對突破馮ⷨ뾤𖦧的存算一體芯片等前沿方向支持。
三是打造技術融合試驗場,建立跨學科中試基地,推行“創新沙盒監管”,支持企業在限定場景中突破現行技術標準。
(編輯:吳婧 審核:杜麗娟 校對:顏京寧)
顶: 7291踩: 1934Copyright © 2019 Powered by 兩會觀察|全國政協委員曲永義:DeepSeek崛起的背後是政府對創新生態,唯鄰是卜網
评论专区